【127小時】在所有宣傳素材,都強調人類求生意志的巨大潛能。不過從導演改變原作書名
《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》,更名為【127小時】。我不禁思考「時間」的感受。
究竟丹尼鮑伊在這127小時中間看見什麼?我覺得導演真正要帶觀眾看見的一則是「求生
的時間」,主角如何從荒謬的受困場景中脫逃的歷程,求生意志的強大及求生過程。
二則是「心理的時間」。127小時的感受可以是死前1秒,可以是漫長一生,導演有呈現這個
心理時間的企圖。藉由影像語言技法,加上主角身體困頓下的精神混亂,甚至經營出未來的
時間,讓主角彷彿穿梭時間旅行。
則一。這趟求生歷程,身困峽谷的主角不僅被巨石壓手,且石頭大到幾乎過肩鏡頭都不能使
用,旋馬不得的窄逼場域,受困峽谷的影像時間裡,【127小時】並不過度使用旁白,主要仰
賴豐富的影像技法,及多元的鏡頭運用和場面調度,從峽谷的鳥瞰,飽覽杳無人煙的荒原;
到主角身受巨石所困之後,以零碎多元角度鏡頭,包含錄像媒材轉換,大量特寫細部肢體動
作,導演堪稱天衣無縫地將這些精緻而異質的零件,藉由剪接來完成。
當然也包括片中如水壼吸管等「參數」鏡頭的連續剪接,這些設計性的插入鏡頭,對於拍攝
廣告出身的丹尼鮑伊應非難事;難得的是,他似乎是以一種堆疊樂高積木般,「樂此不疲」
的活力去經營這個身心困頓的故事。更在這些零碎的蒙太奇手法中,讓身為觀眾的我們,自
然而然地將經驗之眼過渡到心靈之眼;當鏡頭不代表主角艾倫羅斯頓的視線時,整部電影就
獲得充分自由。難能可貴是,儘管主角肉體受困,但在整部電影裡,那份心靈依舊馳騁的樂
觀奔放性格,始終緊緊扣住。塑造了討喜的人物。
電影另一個明顯的技法,就是影像畫格做了三等分的切割,即切割銀幕。切分的銀幕框格,
有時是連續性的時間,有時是並置平行的時間。有主角艾倫羅斯頓受困的戲劇時間,有他心
靈狂追休旅車裡能量補給飲料的想像時間,以及觀眾在分割銀幕中,看到不同時間差距,縫
合差距的心理時間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